第217章 大凶之兆389(1 / 2)

  “免职,计档,明早,压在市中脊杖三十。”段煨摸着胡须想了想道,“去衣。”

  “那都是…儒生啊。”下吏小声道。

  读书人可好面子,脱了衣服大,可比杀了还难受。

  “不是儒生,还不打了。既读书,难道不知当行、不当行?”既要警醒,当然要拿个大的。

  要说着回考来的,比上次太尉亲自监考的,名门更多,还不是见去年黔首出身的魁首,一年竟升到六百石。

  也确实该让他们警醒了,还当是过去关东豪族霸占朝堂之时呢……

  ……

  荀柔既已打算在关外过冬,便不准备将这一冬日子虚耗了。

  先是将策试准备起来。

  一则,如今基层循吏的确不足,二则也是未雨绸缪。

  他是清楚临民官、基层公务员的重要,不能随意派使,定要训一训,最好再试用一回,才能放心。

  这次出征,他本来也考虑了基层文吏问题,故不止带上所有太尉府掾吏,还从河东抽调许多人,但不过收复了两郡之地,竟然又显得有些不足,连军中也不趁手。

  所以,趁冬歇,也正好安排策试和培训,至少要将民政相关的律法条文,各部门工作内容讲一讲,再教一教算盘。

  如今倒不比河东从零开始,有了先前的经验,荀柔点了徐庶来做考官,又让荀缉安排岗前培训,再让袁涣分配到各处,安排三个月试用,比之先前仓促行事,就从容许多,他也不必事事过问。

  策试人选倒是采纳了先前经验,缩小了年龄范围,其他条件却仍然未变,不拘男女过往,俱可报名。

  又有,在军中也有一次选拔。

  大半年中,固然行军辛苦,但既然带了学吏官随行,便不必浪费,都分散去军中启蒙讲学,教课任务不多,但几万军卒里,按照比例也会有些天资出众之辈。

  这些人,原本与知识无缘,若非身体特别勇健,在军中便泯然众人,最多可能记性好些,或反应快些,能做到什长,百夫长也就到头,一旦有机会接触知识,却一下子显出不同。

  学吏们各有任务,为着业绩也会认真教,再将人向上推举。

  考一次正好看看这些“才异”之士的成色。

  教育固然需长久,但真正的天才,半年时间也不是不能够,况且,策试不过是门槛,将来还有的是学习机会。

  考,也不会只考这一回。

  今年他不在关中,河东的启蒙教育也在继续缓慢推进,在成男中仍然艰难,农夫中,学习积极性并不高。

  好在织社那边却发展起来。

  盖因女子向来要求贞静,故于学习起来也比男子多一分专注,况且又是织社那样集体环境,彼此比较着,总是催促人上进。

  又有织社也需有些文案计簿,习得快的,便能作些文案,轻省又有身份,学得慢的也愿学,毕竟一笔笔数,都关着自家得钱,不能识数计数,保不齐就被人蒙蔽,岂不用心。

返回